日期:2025-05-02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热点 > 省级教育资讯 >
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②
发布时间:2025-03-14 13:47:5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厅2021年开启第一批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和试点高校建设,三年多来,各试验区和试点高校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取得了较好的改革进展和实际成效,23个教育评价改革试验试点项目通过评审并结项。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四川教育发布推出专栏,介绍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绵阳师范学院构建“1235”工作机制

全面深化师范生综合素养评价改革

绵阳师范学院全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改革项目为依托,围绕师范生综合素养评价改革,系统构建“一主题两抓手三关键五支撑”工作机制,以学生评价改革带动教师评价、科研评价、职称评审等整体评价改革,推动师范生培养的深刻变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做法

(一)聚焦一个主题。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评价改革“指挥棒”的作用。编制《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任务分工方案》及工作清单,严格按照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师范生综合素养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良师。

(二)落实两大抓手。学校以“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为两大抓手,先后设立57项“五育并举”及教育评价改革校本研究课题;“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院(系)7个,试点项目38项,所有立项试点学院和试点项目均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培育,以项目为牵引,带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综合管理等各方面评价改革,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全面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

(三)紧扣三个关键。一是着力解决“谁来评”的问题,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探索建立由教师亲身指导、亲自监督的“五育并举”班级互助自评小组,负责班级层面“五育并举”活动的开展、检查、监督和评价;成立由校内教师教育专家、优质学校专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家组成的评价专家组,负责各二级学院层面的“五育并举”综合素质评价,形成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二是着力解决“评什么”的问题,实现评价内容由知识关怀到素养关怀的转变。构建以“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动淬炼”为5个一级指标,以德(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育情怀、仁爱之心)、智(创新意识、教育智慧、专业能力、教育艺术)、体(体质达标、身心健康、生活方式、锻炼习惯)、美(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劳(日常劳动、专业劳动、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等20个二级指标,全面科学的师范生“五育并举”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三是着力解决“怎么评”的问题,实现评价方式由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的转变。将学生“五育”参与度、投入度等过程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将教育梦想、教育信念、教育智慧的质性评价作为重要方式,实现学业成绩、活动参与量化评价和过程表现质性评价有机结合。

(四)强化五个支撑。一是健全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定期研究“五育”工作机制,把握“五育”不同规律,研制分类评价标准。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绵阳师范学院“五育并举”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绵阳师范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改革职称评审、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基本制度,明确体现“五育”元素,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第一责任。四是推进服务育人。制(修)订完善管理育人制度体系,明确各岗位育人职责,细化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基层党支部承担的育人任务,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评价考核、监督检查和问责范围。五是夯实条件保障。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场馆设施等基础条件;多措并举,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安排专项工作经费,校地合作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积极吸收社会资本改善基础条件。

工作成效

(一)师范生培养理念系统重塑。强化思想先导,建立教育评价改革问题清单、制度清单、成果清单,教育评价改革成为全校师生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以学生评价改革带动教师评价、科研评价、职称评审等整体评价改革,通过系列改革,基本实现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的深刻转变。

(二)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师范专业中有6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卓越教师计划项目,学校15个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是全省唯一全部通过师范类二级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师资保障不断强化,近五年新增省市级人才称号专家44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四川最美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入选四川省高水平研究团队。

(三)师范生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全面构建了课堂表现、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社会活动、日常习惯等多维一体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一张试卷”定成才的评价方式。近五年,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超过80%,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5%以上,参加国省师范生技能竞赛获等级奖率达到90.9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为98.08%。培养培训了川西北85%的骨干教师,服务基础教育发展成效卓著。《师范做强、艺体做精、应用做实:地方师范学院专业分类建设的综合改革实践》等16项成果获得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多项创新性改革成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绵阳师范学院“四轮驱动”学生评价改革走深走实》典型经验被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动态》刊发,《创新“五三三”工作法释放人才发展新动力》教师评价典型经验被省教育厅高校人才工作专刊刊发。师范生培养成效被《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教育导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教育评价改革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眉山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构建全面育人新体系

眉山市通过深化政府、学校、学生、教师评价改革,旨在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评价体系,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做法

(一)深化政府评价,推动科学履职。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我市调整充实市、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工作规则,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能职责,压实改革任务,并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由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统筹,相关市级部门参与,每年开展一次评价,按照自查自评、第三方监测、实地检查、发布报告、反馈评价意见等程序进行。

(二)深化学校评价,激发学校活力。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培育和践行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健全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全面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认定普惠性民办园207所,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24743人。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实施义务教育质量评价;通过学区制、共同体办学引领,均衡城乡资源配置、教师配置、教学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东坡区苏祠初中被评为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11所中职学校办学水平阶段性达标。12所中职校与12所普通高中开展职普融通试点工作,组织高校与企业联合举办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产业学院,开设万华班、通威班等订单班41个。

(三)深化教师评价,引导潜心育人。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意见》等文件。坚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先后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大“最美教师”王晓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伍万银,“四川最美教师”“背篼教师”颜志霞等先进典型。完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标准条件,在职称评审中,重实绩,突出教育教学工作量刚性要求;修订完善教师岗位竞聘办法,构建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灵活用人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全市交流轮岗专任校长教师607人,所有区县均达到或超过10%的应交流比例。

(四)深化学生评价,促进全面发展。执行《眉山市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眉山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全市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学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综合素质评价,以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为基础,构建“爱党爱国”“心理健康”“艺术表现”“劳动创造”等11个评价要素和21个关键表现的评价体系。强化结果运用,初中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中考录取重要依据。2022年-2024年共有11084名综合素质评价A等级的学生通过“定向切块”就读省级示范高中,其中1283名学生实现降分录取就读省级示范高中,最高降分121分。

主要成效

育人成才,德育为本。教育评价改革实施以来,眉山市6个案例在省义务教育阶段“五育”发展水平评价典型案例中获奖,其中《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育分到育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东坡样本》获一等奖。学区制改革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教育导报》等媒体专题报道。依托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打造“东坡思政”大思政金课品牌,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报道。

创新提质,智育为重。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党建引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和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工作案例分别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眉山学子在国省科创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个、银奖1个;省一等奖8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29个;2所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健体强心,体育引领。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8000余人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61.4%,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所。青神中学橄榄球队获2024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7人制橄榄球冠军赛冠军。在2024年省青少年锦标赛中眉山代表队获31金、37银、52铜。特校学子获全国特奥速滑赛1金、1铜。

向上向善,美育浸润。组织开展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系列活动、青少年传习大会、师生书画现场比赛等美育赛事活动。开展“诵东坡 爱眉山”青少年读书行动。东坡童声合唱团获世界青少年合唱节国际金奖2个。学生合唱、舞蹈先后亮相央视及汤尤杯赛场展演。三苏祠博物馆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全面发展,劳动赋能。打造劳动教育精品课程31个。课程读本380余本、校内劳动基地200余个,建成劳动教育综合基地15个,组织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10万余人次。连续开展两届中小学劳动技能大比拼,工作经验被新华社专题报道。


文章来源: 教育厅
编辑:黄芝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