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课程改革与“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3月4日,宜宾市一中历史学科教研室以李庄古镇为“活教材”,开展“一中娃娃爱国爱家”主题教研活动,将历史课堂搬进抗战遗址与长江水畔,探索学科育人的新范式。
有温度的历史课堂
教育是唤醒情怀的共鸣。一中的历史教师化身“文化解码者”,不断探索丰富“宜宾娃娃爱国爱家”爱国主义教育品牌的内涵和外延,以“一中娃娃爱国爱家”为内核,深耕本土资源,积极探索设计多维度课程,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宜宾本地历史文化价值内涵,读懂宜宾故事、传播宜宾声音、传承宜宾文化,感悟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情怀,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揭示历史文化与家国情怀的深层联结。去年开展的“寻物忆家史,鉴宝传家风,报国扬家学”主题活动创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学习宣传形式,是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与学科建设相融互动的有益探索。
有情怀的实地调研
教师们从“传授者”转向“课程设计师”,在席子巷里挖掘门楣家训中的家风传承,在记录李庄白肉非遗技艺中记述历史,在明清码头遗址上寻求痕迹,精准对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用好红色资源”的要求,更将新课标“跨学科实践”理念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实地研讨场景,推动教师为学生打造“行走的课堂”,实现知识内化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从李庄的抗战烽火到长江的千年涛声,让历史在典籍中走出来,在青砖灰瓦间获得新生。宜宾市一中历史学科教研室将历史教育扎根大地,让家国情怀浸润心灵,这不仅是教学创新的突破,更是对“培养什么人”的生动回答——以历史之光铸魂,以文化之根育才,让教育真正成为培根铸魂的沃土。
宜宾市一中历史学科教研室以教研促实践,老师们通过实地调研锤炼“史料实证”能力,提升历史解释与课程开发素养,为后续“一中娃娃爱国爱家”的研学活动积累路线与课程模板,推动学生从“听历史”到“探历史”,在触摸文脉中坚定文化自信,为乡土课程开发提供了实践样本。